人上了年纪走不动,这3件事千万别说,这是给自己留后路

“咱这把年纪的人,最怕啥?不是爬不动楼梯,不是记性变差,是辛辛苦苦攒的安心,到老了反成了扎心的刀。上回跟楼下张姐唠嗑,她抹着眼泪说:‘我就跟儿子提了句存折在衣柜顶层,现在他倒好,每月给我打的生活费都少了三百。’您说,这事儿扎不扎心?”

第一桩事:兜里的钱,嘴上要捂严实

我家那口子在厂里修了三十年自行车,我退休前在纺织厂三班倒,攒了点养老钱,就藏在老木箱底下的蓝布包里。上个月小孙子翻抽屉找糖吃,我眼疾手快给抢过来,老伴直乐:“藏得这么严实,跟防贼似的?”

可这贼啊,有时候就坐在跟前。前儿儿媳收拾屋子,瞥见我往布包里塞钱,随口问:“妈,这是给孙子攒的学费?”我赶紧打岔:“就是点零钱,买菜剩下的。”为啥不说实话?

不是不信任儿女,是人老了,经不起“期待”落空。去年隔壁单元的王阿姨,把存款数目跟闺女说了,想着“反正都是你们的”,结果闺女转头就说:“妈,您那点钱够干啥的?不如早给我,我帮您理财。”现在王阿姨想买台新空调,闺女推脱“最近手头紧”,您说憋屈不憋屈?

老话说“财不露白,富不露相”,咱们当老人的,兜里的钱是底气,更是退路。藏好了,儿女敬着你;露底了,指不定谁先变了味儿。

第二桩事:分家的话,提前别抖落

上个月家族聚餐,大姑姐拉着我的手说:“妈,您那套老房子该分了,我跟弟弟早就商量好了,一人一半。”我笑着摇头:“急啥?我这把老骨头还没躺棺材板呢。”

话是这么说,可心里明镜似的——有些话,早说不如晚说。我家小孙女刚上一年级,有天趴在我腿上问:“奶奶,等我长大了,能住大房子吗?”我摸着她扎羊角辫的小脑袋:“只要奶奶在,咱祖孙仨挤挤也高兴。”要是现在就跟她说“房子以后分给哥哥”,保准儿她躲在被窝里哭。

《颜氏家训》里讲:“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意思是长辈怎么做,晚辈就怎么学。咱们提前把分家的事儿抖落明白,孩子心里先有了“算盘珠子”,哪还有心思好好尽孝?

我老伴常说:“树大分叉,人大分家,是迟早的事儿。但咱当老人的,得把‘情分’放在‘算计’前头。”等哪天真到了那一步,咱们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说,孩子们也服气。

第三桩事:偏心的劲儿,当面得收住

我家俩娃,孙子皮实,孙女贴心。上回孙女给我捶背,我顺口夸了句:“还是俺妞妞懂事。”转头孙子摔了玩具,我念叨:“你这孩子咋这么毛躁?”

就这一句话,孙子躲在阳台哭了半宿。儿媳后来跟我说:“妈,您这么偏心,俩孩子心里能平衡吗?”我这才反应过来——偏心这事儿,就像往杯子里倒水,这边多了,那边自然就少了。

老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不是说非得一碗水端平,是得让孩子们看得见“公平”。我家小孙子最近总闹着要奶奶陪,我就跟他说:“奶奶今天陪妞妞写作业,明天陪你搭积木,好不好?”他立马破涕为笑。

上个月大孙女生日,我把珍藏的红围巾送她,转身又给孙子买了套拼图。俩孩子举着礼物蹦跶:“奶奶最疼我!”您瞧,这话说出来,比存折上的数字还暖人心。

写在最后:

咱们这把年纪,活了大半辈子,最明白一个理儿——守嘴如守福。存款不抖、分家不提前、偏心不外露,不是抠门,是对自己好;不是不信任儿女,是给亲情留条退路。

就像我家院儿里的老石榴树,根扎得深,果才结得甜。咱们当老人的,把该藏的藏好,该护的护好,日子才能过得踏实又自在。

您家有没有类似的“小秘密”?来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取取经~

发布于:浙江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