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记者昨天从教育部获悉,2023年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所提出的上述目标已如期实现。
数读
两年来,全国高校增设博士点1064个、硕士点2258个,撤销博士点27个、硕士点285个;新增本科专业点3715个,撤销和停招6638个;高职新增专业点1.2万个,撤销专业点8200余个。
紧贴需求
新设一批新学科专业
围绕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
新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区域国别等一批新兴学科专业;18个省份、97所高校已报送290份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任务书;加强战略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面向低空经济领域,打破三年一轮学位授权审核限制,支持有关高校设置相关目录外学科;增设国际邮轮管理、健康与医疗保障等29种本科专业;面向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启动实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
动态调整
破解人才供需矛盾
学科专业,为什么要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立德树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日益复杂、产业升级日益加快,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等,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均居世界首位,但产业人才队伍存在重点领域人才数量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不足的情况,调整学科专业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务实举措。
“新学科不是对原有航空学科的‘复制粘贴’,低空领域的航空器、飞行环境、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以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闫晓军介绍,“我们发挥航空航天、信息通信、管理等学科专业集群优势,牵头起草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建设指南,率先构建本博贯通的学科专业。”
一键查询
“人才天气预报”上线
为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教育部与相关部门正加快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指导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该平台如同人才市场的“天气预报”系统,整合多方数据,具备供需分析、就业支撑、专业预警等六大功能,旨在对未来人才需求做出精准预测,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学生就业选择提供科学参考,推动人才培养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驱动”。
持续推进
启动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
为快速响应低空经济等国家战略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启动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机制,打破传统三年一轮的学位授权审核限制。在低空经济领域,已支持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目录外一级学科,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设置相应的二级学科,实现“今年布点、今年招生”。
方案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实施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实施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加快教学内容迭代,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等;建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据新华社 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