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空管局航行情报服务中心10月24日发布的2025年12期NAIP修订信息简报预告,浙江嘉兴机场航行情报资料计划于12月25日生效。
作为嘉兴机场通航筹备的重要节点,它的生效,意味着嘉兴机场航行数据通过民航局审核,向正式运营迈出了重要一步,为12月底前实现通航目标奠定核心技术基础。
为什么说NAIP生效是嘉兴机场通航的“临门一脚”?
想让飞机安全起降,就像开车需要导航地图,机场也得有份“航空数据说明书”。
这份“说明书”就是NAIP(《中国民航国内航空资料汇编》),由中国民航局空管局审核发布,里面记着跑道长度、导航频率、气象条件等关键信息,相当于机场的“航空身份证”——没有它,飞行员就找不到“航线坐标”,飞机自然无法起降。
NAIP的发布与更新遵循严格的定期制,资料生效意味着这份“身份证”将被国家“盖章认证”:“数据准确,飞行员放心用”。
就像停车场的“高清导航图”上线,为12月底前通航按下“加速键”。
嘉兴机场如何打好“通航准备战”?
有了“身份证”,还得有运营团队和安全预案。
嘉兴机场管理团队自今年5月组建以来,便马不停蹄开启“挂图作战”模式,从人员到制度全面“备战”。
在人员保障方面,均已取得民航专业资质证书,覆盖安检、地勤、场务、消防等全岗位。
制度建设上,已修订完善50余项运营手册、制定60余项内部管理制度,从飞机停靠流程到突发情况处置都有“操作指南”,确保每个环节有章可循。
应急能力更是“实战练兵”,创新采用“桌面推演+单项演练+综合拉练”模式,11月中旬将开展首次“应急综合演练”,模拟航空器故障紧急降落等突发状况,12月初将再次进行保障全流程演练,让安全防线越练越牢。
锁定“12月底通航”的最后冲刺
距离通航只剩2个月,嘉兴机场正闯过最后两道“关卡”。
第一道是“资质大考”——机场使用许可证,相当于机场的“营业执照”,民航局会从人员资质、制度规范、应急能力等方面“全面体检”,计划10月31日前通过复验,11月底前拿证,为通航扫清“资质障碍”。
第二道是“协议拼图”。目前,嘉兴机场已签下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管制移交等多项关键协议,打通了空中交通管制、地面救援的“绿色通道”。11月底前,还将完成物流公司、通航公司合作签约,构建“空地一体”的运营保障网络。
随着这两块“拼图”落位,12月底通航的“时间表”将一步步变成“实景图”。
不止“飞起来”
作为长三角首座专业航空货运枢纽,嘉兴机场不只是“多了个坐飞机的地方”。
投运后,它将填补区域专业货运机场空白,就像在长三角物流网络中安了个“空中快递站”,生鲜、电商包裹等货物能更快飞往全国,助力构建“1小时航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