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赶到定义:小米17系列的“改变”背后

澎湃新闻记者 宋一聪

在9月25日的小米17系列发布会上,小米公司正式揭晓了其年度旗舰——小米17系列,包括小米17、小米17 Pro以及顶配机型小米17 Pro Max。而这场发布会的前奏,是雷军第六次年度演讲,主题仅有两个字:“改变”。

这次的演讲海报也有点特别——雷军以正装形象坐在办公椅上,似乎是在沉思和回忆。在长达一小时的演讲中,雷军并未过多纠缠于具体参数,而是回顾了小米创业十五年来的关键抉择,并着重分享了小米玄戒芯片的攻坚历程与小米汽车背后的战略思考。“造车和重启造芯,几乎是同时做的决策,把小米十年攒下的家底全押上了。”雷军在微博上感慨:“说实话,‘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压力巨大。”

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小米还是决定供起这两个“孩子”。因为,“失败本身并不可怕,正视内心的恐惧,才是关键。”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度重构的今天,小米的这场“改变”,究竟意味着什么?答案或许正藏在产品细节与战略布局的深处,为我们观察中国科技产业的跃迁提供了一个清晰窗口。

产品之变:从参数领先到定义标准的“硬核革新”

小米17系列的发布,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一场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但这一次,小米展现出了另一种自信——从追逐行业标准,转向自我定义标准。

小米17系列的产品设计哲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标准版坚持“最强小尺寸全能旗舰”定位,在8.06毫米厚度内塞入7000mAh金沙江电池,具备超高能量密度与优异低温表现,循环寿命长达五年,配合100W有线与50W无线澎湃秒充,精准解决了一般手机用户“电量焦虑”的痛点。

小米17标准版搭载高通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该芯片采用第三代3nm制程工艺,CPU主频高达4.6GHz。GPU方面,引入了独立图形缓存设计,容量提升50%,功耗降低30%。配合立体环形冷泵散热系统,其导热效率达到传统VC均热板的三倍,在重载游戏和高温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性能输出。

小米17 Pro系列的影像系统命名为“徕卡光影大师”,首发光影猎人950L传感器,结合LOFIC高动态技术,动态范围高达16.5EV,大幅改善逆光场景下的画质纯净度,被官方称为“移动影像逆光之王”。长焦镜头升级为5倍大底潜望式结构,进光量提升30%,远摄细节更丰富。发布会展示的样张中,极其复杂的光线环境下依然能保留丰富的细节与自然的影调,这背后是芯片、传感器、光学镜片与算法的系统性融合。小米正在告别以往安卓阵营一度盛行的“传感器尺寸军备竞赛”,转向一个技术门槛更高、体验更趋极致的全链路创新模式。

而Pro系列搭载的“妙享背屏”更是一次突破性的智能手机交互创新——它不再是参数的简单堆砌,而是基于用户真实需求的功能创造。这块围绕在摄像头旁边的屏幕,并非简单复刻功能机时代的副屏,而是一块具备高刷新率、低功耗的智能交互窗口。这块背屏可用于显示时钟、AI生成头像或宠物形象,也可推送出行提醒、音乐播放信息等通知内容,以及一些趣味功能包括大头贴模式与“便利贴”快捷记录,用户可将重要事项一键固定于背部屏幕。更重要的是,该背屏还支持后置主摄自拍预览,他人协助拍摄时可实时查看构图效果。这块背屏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既解决了后置摄像头自拍的预览难题,又创造了全新的信息交互方式。当其他厂商仍在屏幕刷新率和亮度上进行军备竞赛时,小米已经开辟了手机形态创新的第二战场。发布会后,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刷屏”的还有这块副屏的另一种用法:配合专用的复古掌机形态保护壳,可以用这块副屏来玩各种怀旧老游戏,在发布会现场演示的《愤怒的小鸟》,瞬间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在主流厂商都将手机正面屏幕追求到极致,设计渐趋同质化的当下,小米通过在机身背面开辟“第二战场”,极大地提升了单手握持下的操作效率。这一设计是否有可能像当年的全面屏一样,引发行业跟风,成为未来旗舰机型的标配之一?对行业而言,这正是“定义者”角色的体现。

小米17系列最大的改变,或许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作为“生态中心”的连接能力。发布会上,小米17与小米汽车SU7的互动演示引发了阵阵掌声:手机轻触车门实现无感解锁,上车后导航、音乐会话无缝流转至车机,甚至能调用车辆摄像头作为行车记录仪的补充视角。与此同时,与家中空调、灯光、电视等数百款小米生态链设备的协同也更加智能无感。全系标配的UWB超宽带技术使手机与小米汽车之间建立了空间感知能力,实现了靠近自动解锁、离车自动落锁的无缝体验。

此外,小米平板8系列的发布进一步丰富了场景化体验。澎湃OS 3系统带来的PC级分屏操作与浏览器体验,焦点触控笔Pro的1ms超低延迟,这些都不再是孤立的功能点,而是构成了完整的生产力解决方案。小米Sound 2 Max音箱的CD级无损音质传输、米家三区洗衣机Pro的分区洗涤技术、路由器BE10000 Pro的全屋智能中枢能力,这些产品共同绘制出一幅全景智能生活图景。

小米早已是智能家庭生态的领跑者,而小米汽车的成功加入,彻底打通了“人-车-家”三大核心场景的壁垒。小米率先将竞争维度从“单机”的硬件性能,拉升到了“全生态”的体验完整性。这意味着,下一代智能终端将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以一个整体,无缝融入并主动服务于用户的智慧生活。

也不难看出,小米的产品创新逻辑已从“我们有什么技术就堆什么料”,转变为“用户需要什么场景我们就创造什么解决方案”。

行业之变:小米效应与中国科技产业的“格局革新”

若我们回顾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历史,小米的出现无疑是无法绕过的一个里程碑。小米曾经几乎以一己之力,以高性价比、有设计感和品质感的产品带动了整个智能产品生态的发展,从而重塑了“中国制造”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

回望十五年前,中国消费电子市场仍是国际品牌的天下,国产品牌常与“低端”、“山寨”等标签挂钩。小米的横空出世,以“互联网手机”模式,用接近成本价的定价和出色的设计感,几乎以一己之力普及了智能手机,并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2011年,初代小米手机的发布如同一声惊雷,迫使整个行业重新思考手机的定价策略,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浪潮,让更多消费者以更低成本享受到科技乐趣。雷军首创了“互联网手机”模式:高配置+低价格+线上销售。这款售价1999元的手机,提供了当时需要三四千元才能买到的性能,通过官网直接销售,砍掉了中间渠道成本。而“上市即爆款”的小米的规模效应带动了上游供应链(如显示屏、电池、芯片等)的发展,为中国手机供应链的成熟和壮大提供了重要订单和支持。

小米还为中国科技行业带来了另一种从未有过的运营模式:社区运营。通过MIUI社区运营,小米在上市前就积累了庞大的核心用户群,这种用户参与感的互联网思维,为后续的生态链模式奠定了基础。为什么后来的小米生态链能够成功,而别的品牌却很难复制这种模式?高用户参与度是一个关键。从行业角度来看,小米生态链及其系列产品的成功,是比单一产品更具战略意义的创新。小米通过“投资+孵化”的模式,培育了一大批专注于智能硬件的公司(如华米、紫米、智米等)。小米为其提供资金、供应链、渠道和品牌背书,让它们能快速推出高质量产品。生态链产品如小米移动电源、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等,以简约设计、可靠品质和合理价格,彻底改变了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低价劣质的刻板印象,树立了“优质优价”的新国货形象。

更重要的是,小米率先搭建起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通过手机APP控制各类家电产品的体验,让“万物互联”从概念走向普通家庭,引领了全球科技巨头进军智能家居的潮流。

此后,小米生态链模式孵化出上百家智能硬件公司,将这种对品质和设计的追求复制到充电宝、手环、空气净化器等各个领域,彻底颠覆了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创业十五年的小米,其发展轨迹与国产智能科技的逆袭之路高度重合,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创新实力的新名片。

小米向世界证明,中国公司不仅能制造出高质量、有设计感的产品,还能创造出极具效率的商业新模式。

而正如文章刚开始,雷军所说,在科技产品领域,小米最想挑战的两个领域,就是芯片和造车。2017年,小米推出首款手机SoC芯片澎湃S1,搭载于小米5C。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证明了小米进入核心研发领域的决心。虽然其在性能和功耗上与当时的主流芯片存在差距,但为小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技术和人才。在意识到直接研发大型SoC的极高难度和风险后,小米调整了策略,转向“由易到难、由外到内”的路径,即先从周边专用芯片入手,逐步积累技术,再向核心芯片迈进。这一时期,小米陆续推出了澎湃C1(影像芯片)、澎湃P1(充电芯片)等,在特定领域取得了成功。

2025年6月26日晚间,小米方面召开了以“新起点”为题的发布会。在这次发布会上,名为玄戒O1的芯片成为了主角之一。作为国内手机厂商到目前为止的唯一一款3nm制程芯片,它搭载于小米15SPro、小米平板7Ultra上,已经实现大规模量产,是一款标准的高性能的先进芯片。

而小米造车,曾经更是一个让科技业、汽车业都听起来类似天方夜谭的“妄言”。即使强如苹果,也在精心准备许久之后决定放弃造车计划,小米又有什么资本来进入汽车这个重资产、高投入、高技术门槛的行业?

但如今大家也看到了小米汽车诞生之后所取得的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作为小米成立以来最重大、最复杂的战略决策,其成果小米SU7的发布,震惊了整个行业。小米SU7凭借出色的外观设计和精良的内饰工艺,一举打破了人们对“科技公司造车不懂设计”的偏见。小米SU7发布后,订单量迅速突破10万大关,创造了汽车行业的纪录,证明了市场对其产品力和品牌力的高度认可。即使在二手车市场,小米Su7和Yu7也一度是一车难求。

小米汽车项目在3年内从零走到量产上市,展现了小米恐怖的战略执行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工程实现能力。从行业生态上看,汽车是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智能终端。小米通过造车,终于将其“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蓝图补上了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内循环的生态系统。

小米的持续创新,如同一条凶猛的“鲇鱼”,不断刺激着整个行业的神经。从早期的性价比策略,到后来冲击高端的核心技术投入,小米迫使竞争对手无法安于现状,必须同样加快技术迭代、提升产品力。这种良性竞争,共同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蛋糕”做得更大、品质更好,推动行业从早年间低水平的价格内卷,转向如今高水平的价值竞争。

改变的下一站,是与世界巨头同维竞技

而在全球化方面,小米同样带来了“改变”。早期中国产品出海,大多依赖低价策略。而小米则凭借“技术+生态”的组合拳,在欧洲、东南亚、拉美等市场成功树立了高端、时尚、科技感的品牌形象。小米之家在巴黎、柏林等地的旗舰店成为当地科技地标,小米手机、滑板车、智能家居产品组成的生态体系,让全球消费者体验到一种来自中国的、前瞻性的生活方式。这种模式,改变的不仅是市场占有率,更是中国科技品牌的价值内涵,成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输出。

回到这次所发布的主角——小米17系列上,这是小米长期坚持技术创新与战略变革的集中成果展示。它的意义,远超一款旗舰手机本身。从追赶到定义,小米的“改变”,是中国科技产业从自信、自强到走向自主的生动体现。

小米的改变,正是中国科技企业改变的缩影——它清楚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事实:中国科技企业已经具备了在芯片、操作系统、终端产品、生态服务等多个核心层面进行全栈式创新的能力。下一个十年,小米们将不再满足于在既有赛道跟随,而是有志于、也有能力去开辟新赛道,与全球顶尖科技巨头在同一个维度上,定义未来智能生活的图景。当下,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款产品的诞生,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在下一个十年,来自中国的科技企业,将与全球顶尖科技巨头在同一个维度上竞争。

上一篇:优必选再签3000万人形机器人大单 总订单金额已逼近4.3亿元
下一篇:浪潮数字企业联合达索系统发布工业软件新产品,助力构建离散制造数智化体系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