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竖”都是世界第一!花江峡谷大桥为桥梁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今天(9月28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大桥,将成为连通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枢纽。

花江峡谷大桥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为大桥的建设带来了重重困难。面对技术挑战,工程团队大胆创新,为大桥锻造出了轻盈的“肩膀”和坚实的“脚掌”。

大桥上青绿色的主缆就像两根坚实的扁担,牢牢地承托着桥面上的荷载。如果说主缆相当于扁担,那么桥两侧桥头的主塔就像是扛着扁担的肩膀。为了给“肩膀”减负,专门特别制作了索鞍,它就像在双肩之上盖上了一层海绵垫,起到缓冲的作用。

桥的跨径越大,索鞍承压就越大。传统铸造工艺制作的索鞍强度有限,且单件重量突破百吨,难以承受花江峡谷大桥1420米超级跨径带来巨大压力。工程团队打破常规,改用锻焊工艺制作索鞍,对钢坯实施数万次精锻,如同揉面般使金属结构极致密实,同等承压效果下,新的工艺方案所需用钢量也大幅减少。经检测,这种新工艺在使鞍体最大单件减重至41.3吨的同时,抗压强度反升44%,真正实现“轻装承重”。

花江峡谷大桥单个锚碇的混凝土浇筑量就达16万立方米。但在施工过程中,受到材料短缺、运输难度大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浇筑所必须用到的粉煤灰严重紧缺,施工进度一度停滞。面临着工期的压力,工程团队在堆积如山的工程废料中发现了转机,路基挖出的白云岩碎石,经过超细研磨后的石粉,被验证可作为粉煤灰的完美替代,在特定配比下甚至能达到更好的浇筑效果。

大胆的尝试和日复一日的实验,最终促成了“就地取材”的材料革命,新方案较原方案节省材料费50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点石成金”。

从“肩”到“脚”,一个个创新突破,这座世界级高桥为世界桥梁工程贡献了又一份“中国智慧”。

(总台记者 郭亦馨 陈春晓 邹世诚)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中共中央批准,开除段成刚、龙翔党籍
下一篇:突发!波兰驻乌使馆遭袭,炮弹砸进厨房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