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趁年轻,不怕失败” ——在教与学两端“搭桥”的王维克老师

[微视频]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数学科学学院 王维克

“在那个年代,我算是第一批大学生”,回忆起1970年代末的求学经历,王维克言语中带着自豪。

恢复高考前,他在高中担任数学老师。当高考的大门再次敞开,他顺理成章地填报了数学专业,并被武汉大学数学系录取。本科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数学系主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等职务。怀揣着对数学的热爱,他潜心科研和教学,专攻偏微分方程的研究。

因缘际会:与交大共同成长

上世纪末,适逢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发展加速的关键时期,校方从各个渠道积极引进人才。王维克在德国访问时,与他相识的方爱农教授联系了他,告知交大正在招贤纳才。时任交大校长谢绳武、党委书记王宗光也都期待着他的到来。

几次沟通后,王维克欣然接受了这份来自千里之外、充满诚意的邀请,在2002年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任教,随后担任数学系主任。

一入交大,他立刻感受到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回顾二十多年,我还是庆幸来到了上海交大。这对我的学术和教学都有很大好处,这里的环境真的不错。”

王维克特别强调,交大之所以令他受益匪浅,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以制度化管理来保障高效运转——“很多事情不是靠校长口头答应,而是一整套制度来保障”,交大决策快、执行力强、承诺兑现快,让他深感工作顺畅、充满动力。

“交大曾经历过一段辉煌,也经历过低潮,但交大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可以说是进步最快、最大的中国高校之一。”在交大这所跨越三个世纪、敢于创新的百年学府里,王老师感受到科研气氛浓厚、学习风气良好,这与他的学术追求不谋而合。

“以聊天的形式上一门课”

自加入交大以来,王维克既从事教学,也参与了行政管理工作。在担任数学系主任、人事处长等职务的同时,他每年都坚持站在讲台前,从未中断过教学工作。在采访中,谈及在交大的教学经历,他眼中始终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他最早在本科一年级开设《数学分析》课程,每周六节课的强度和高难度的课程内容对老师和学生都是巨大的考验。但他欣喜地发现,班级里的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们“求学欲望也比较强”,这让教学更有乐趣:“大学一年级学生是最认真听讲的,和交大学生在一起上课,是比较享受的过程。”

王维克在教学的路上不断探索,“和研究生们聊天时,我发现他们虽然学会了很多专业知识,但没有用自己的语言把数学的不同板块串联起来”。于是,通识课程《数学之旅》应运而生。

王维克自己称这门课为开胃菜:“我希望以聊天的形式为大家上一门课。”他意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整体上领悟数学思想,由好奇心驱使打开数学的大门。

在这门通识课上,王维克经常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来吸引学生。例如,讲述柯尼斯堡七桥问题是他上课的一个传统:一个城市中有河流和七座桥,能否一次不重复地走遍所有桥?学生们很快发现,桥有多长、建材为何等与答案无关,关键在于图形的连通属性。王维克用点与线的图示,把桥变成连线,把岛和岸变成点,讨论每个点的连线条数。

“如果一个点连出四条线,就叫它偶顶点;如果只有三条线,就叫它基顶点。在一次无重复的路径中,基顶点就是‘坏点’。”画出模型时,学生惊奇地发现:柯尼斯堡的地图上有四个“基顶点”,因此绝对无法一笔画完,至少需要两笔。

王维克借七桥问题引出拓扑属性的概念:他比喻说,这就像看病,要先确定病灶位于哪才能对症下药。他幽默地指出:数学是一种筛选思路、抓住关键属性的游戏,这就是数学的乐趣。这堂课的效果显著。许多学生表示听完后豁然开朗,对此前零散的数学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交大林忠钦老校长在现场听讲后也连连称赞:“这门课程挺好玩的,你的书籍我每天晚上都放在床头看看。”王维克笑言,这是极大的鼓励。

2012年,这门课作为获得教育部批准的视频公开课上线,让交大之外的学生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该课程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从《数学分析》这样的专业课程,到《数学之旅》这样的通识课程,无不体现了王维克“从兴趣出发”的教学理念:数学虽然抽象高深,但只要方法对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逻辑之美。他经常建议对数学有好奇的同学,哪怕不是数学专业,也应勇于尝试:“如果你不知道学什么,那就来学数学,肯定是一个好的选择。” 

心系学院、谦行育人

除了教学,王维克在科研上也从未停下脚步。2011年,他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年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形容“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而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作为学校教学委员会委员和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密切关注青年学者的发展动态,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荐。

“带博士对我的研究有帮助。”他也深谙师生互促的道理:博士生在研究上挑战问题,他往往会给出想法;博士生下去尝试后,常常发现新的障碍,然后师生共同攻关。他的博士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后进入高校从教。师生结成学术“忘年交”,留下了共同奋战的回忆。

王维克与2006年毕业研究生合影(左三)

作为资深教师,王维克的教育哲学格外朴素。他经常告诉学生:“上大学要做两件事:第一,找到一件让自己觉得好玩的事情;第二,这件好玩的事情能让你有成就感。”

他从不避讳谈论挫折:面对数学的难题,有同学经常会卡壳,他鼓励他们“趁年轻失败”,因为年轻时经历失败,反而能磨炼意志、增长耐力。对于那些实在难以适应数学学习的同学,他也保持开明态度:既鼓励他们坚持,也认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及时转专业。

“人生不能全白,也不能全黑,遇到困难要坚持,实在不行也可以换个方向。”

学有所值、学有所得

谈到如何评价自己,王维克给出了既幽默又谦虚的答案——“给我一个词?‘值得’就行了,因为我做了二十多年交大老师,我觉得挺值。我说真话,没有哪个方面特别厉害。教学还行、科研还行、行政还行,比较全面,但各方面都不算出众。”

多年的教学和管理历练,让王维克的性格中有一份沉稳与温和。最近几年,他已从前台的管理角色逐渐退居幕后,日常工作主要是“帮忙的角色”。

不变的是他对于数学教学的热爱,他依旧在教室里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兴趣,用丰富的经历引导年轻人面对挑战。

“如果你们有什么事情来问我,我就帮忙,有事情你们来找我,我就尽力答;你们不找我,我也不会去打扰。”这样的低调和随和,让师生相处更加融洽。正因为如此,许多年轻教师视他为“随时愿意倾听并给予中肯建议的老前辈”。

“大学就是要找到有意思的事,做出成绩,让自己长大。”在王维克看来,这既是个人成长的路线图,也是对交大师生最真挚的期许。

作者:

章文君

供稿单位:

党委教师工作部

责任编辑:

沈馨儿 张文清

上一篇:沣西沣润幼儿园开展教师节主题活动
下一篇:北大哲学系开学致辞为何出圈?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