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接力戍边志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通讯员 孙雪

在巴尔鲁克山脚下,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宛如一座精神灯塔静静矗立。

在这座300余平方米的场馆中,80余件(幅)镌刻着岁月痕迹的实物静静陈列,2处精心还原的实景场景生动再现,将孙龙珍烈士及战友们屯垦戍边的峥嵘岁月紧密串联。

这里不只是珍藏历史记忆的“红色宝库”,更化作滋养初心的沃土、淬炼信仰的熔炉。一件件老物件承载着风雨兼程的过往,一幕幕实景场景复刻着艰苦奋斗的瞬间,让那段用热血与忠诚书写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课堂”,它正以鲜活的方式唤醒时代记忆,让戍边精神在新时代的沃土上持续生长,焕发出历久弥新的蓬勃生机。

让红色历史可触可感

清晨的阳光穿透巴尔鲁克山的薄雾,洒在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的青砖墙上。正对院门的学习室内,17名身着作训服的年轻姑娘围坐在一起,轻声诵读着讲解词。

她们是第二十一任孙龙珍民兵班的成员,平均年龄22岁,其中13人是“00后”。“50多年前,29岁的孙龙珍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这片土地上献出了宝贵生命……”副班长徐静的声音清脆而坚定。

自2002年以来,兵团和师市党委高度重视红色教育和戍边文化传承,在孙龙珍烈士生前战斗过的土地上建起了这座集学习、训练、教育为一体的陈列馆。

2014年场馆修葺扩容后,现收藏有关孙龙珍烈士遗物及建团以来各类实物、图片、文字材料等300余件(幅),展出历史实物80余件(幅),实景再现2处。

“一六一团红色资源丰富,我们以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为基础,将孙龙珍军垦烈士陵园、孙龙珍烈士故居以及小白杨哨所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地点串联起来,让每一个地点、每一件文物都承载一段历史故事。”九师一六一团文体广电旅游和群团中心主任刘佳佳介绍。

在陈列馆的实物展区,一只布满岁月痕迹的坎土曼头静静躺在展柜中,边缘细微的裂痕和磨损的刃口,是当年孙龙珍烈士与战友们垦荒拓土的印记。

“这是当年孙龙珍和战友们开垦荒地时用过的工具,它虽然没有华丽的纹饰,却以最质朴的姿态承载着‘屯垦戍边’的初心。在巴尔鲁克山上,正是这一件件质朴的生产劳动工具,陪伴着战士们用双手刨出耕地,筑起营房,在荒无人烟处扎根守望。”

孙龙珍民兵班成员孙灿正在为参观者讲解,她的手指轻轻拂过展柜玻璃,眼神中满是崇敬。孙灿告诉记者,为了讲好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姑娘们常常熬夜查阅资料,反复练习讲解。

“党课开讲啦”活动在陈列馆所在的孙龙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孙龙珍烈士生前的战友吴志贤老人的讲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热泪盈眶。“孙龙珍牺牲那天,天正下着雨。她是个好人,听说战友被绑架,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老人声音颤抖,那段峥嵘岁月仿佛重现眼前。

从辽宁来到一六一团工作的于振南听完党课后激动地说:“这样的授课方式,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老一辈兵团人的内心世界。他们战天斗地,在亘古荒原建起了花园新城,让屯垦戍边的堡垒愈加坚固。”

如今,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已成为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兵团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兵团党委党校屯垦戍边精神教学教研基地。

2024年,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接待参观者逾5万人次。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故事,让红色历史变得可触可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阵地支撑。

让红色基因生根发芽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杨哨所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你们知道‘我为祖国守边防’的真正含义吗?”在九师一六一团中学的会议室,孙龙珍民兵班的姑娘们正在为学生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红色历史大课堂。她们结合自身巡逻经历,用生动的故事讲述着家乡的历史与荣光,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

这是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陈列馆打破“坐馆等客”的传统模式,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教育路径,深入校园、社区、连队、机关,让红色教育覆盖师市各族老、中、青三代职工群众。

“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是陈列馆的特色活动之一。利用第二课堂和学校思政教学搭建中小学生实践平台,陈列馆讲解员与学校老师共同组成授课团队,从孙龙珍烈士的生平事迹、屯垦戍边历史脉络,到讲解礼仪、语言表达技巧,对学生们进行系统培训。孩子们在讲解时会戴上红领巾,说要像孙龙珍奶奶那样守护这片土地。

“当孩子们站在陈列馆的展柜前,讲述孙龙珍烈士的故事时,红色基因便在这一字一句的传递中悄然流淌,在年轻的心灵里生根发芽。”长期参与活动指导的一六一团中学教师张玉平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孩子不仅是历史的讲述者,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这种精神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为了让红色教育更接地气,九师白杨市在陈列馆附近打造了小白杨戍边文化研学基地,创新开展了“我为祖国守边防”体验活动。通过和民兵班的姑娘们一起巡逻、训练,亲身感受戍边生活的艰辛与光荣。

在拓展教育边界的同时,九师白杨市通过串联小白杨哨所、军垦英雄连、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特色红色旅游线路和研学线路。

“我们希望通过‘文物+旅游’‘文物+研学’的模式,让更多人了解红色历史,接受精神洗礼。”刘佳佳说。

从静态展览到动态体验,从馆内教育到跨界融合,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让红色文化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生活,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活”了起来,成为滋养心灵的精神养分。2024年仅“博物馆进校园”“英模故事分享会”等特色活动就覆盖超1万人次。

让红色星火接力传承

“齐步——走!”随着班长的口令,孙龙珍民兵班的姑娘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在操场上训练。塔斯提河畔秋风习习,她们的身影在巴尔鲁克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这群“00后”姑娘,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兵团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孙龙珍民兵班的命名源自1969年牺牲的孙龙珍烈士。1992年6月,她生前所在的女子民兵班被正式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自成立以来,孙龙珍民兵班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利益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称号。

2025年7月,第二十一任民兵班接过接力棒。“刚来的时候真的受不了,每天天刚亮就要起床训练,晚上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成员牛甜甜坦言,起初的半个月,姑娘们几乎都掉过眼泪。但想到孙龙珍烈士29岁就为戍边事业献出生命,想到父辈们的嘱托,她们便咬牙坚持了下来。

出生于2002年的孙灿,是队伍里格外坚韧的一员。“来到这里后,孙龙珍烈士的事迹像一盏灯,始终在我心里亮着。”孙灿说,烈士用生命诠释的担当,成了她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如今的孙灿不仅日常训练成绩优异,还成了陈列馆的优秀讲解员。“孙龙珍烈士很伟大,她不顾个人安危,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要将烈士的感人事迹讲给更多人听,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孙灿坚定地说。

在守护边疆的同时,姑娘们还承担着传承红色精神的使命。作为陈列馆的义务讲解员,她们不仅要熟练掌握讲解内容,还要走进学校、社区、连队开展红色宣讲。

在这里,文物诉说着历史,教育滋养着心灵,青春守护着边疆。九师白杨市将继续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的理念,主动盘活用好文物资源,进一步探索“文物+”模式,让文物资源打破限制、拓展受众边界,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上一篇:运营商财经网康钊:中国的钨被卖成了“白菜价”
下一篇:“我是家里第一个当兵的”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