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未付520元实习费,学籍档案遭校方扣押,应如何维权?

中专生未付520元实习费,学籍档案遭校方扣押,应如何维权?

一所中专学校因学生未缴纳520元所谓的“实习车费”,竟扣押了学生的学籍档案。这一行为迅速引发关注,在媒体报道后,学校最终归还了档案。然而,这起事件暴露出的职校管理乱象与学生的维权困境,远非个案。

档案扣押:教育权力的三重越界

学籍档案是学生的“第二身份证”,关乎参军、考公、进国企等人生关键通道。校方将其当作“抵押品”扣押,直接踩中了教育部明令禁止的三条红线:禁止收取实习费、禁止扣押学生证件、禁止以任何理由限制学生获取档案。无论学生是否欠费,学校都无权扣押档案。正如法律人士指出:“学生哪怕欠了学校一个亿,学校可以走民事诉讼慢慢要,就是不能扣档案,这是两码事。”此举本质上是教育权力的滥用。

灰色产业链:实习变味的背后

校方为何甘冒风险?深层原因指向职校实习的“利益异化”。部分学校将实习外包给劳务公司,后者按人头向学校支付返点。学生需自掏腰包支付车费、体检费等杂费,成为被层层“薅羊毛”的对象。当学生中途退出实习,学校面临返点损失,便试图用档案“逼”家长补缴费用。职校实习本应是教学环节,却在部分学校演变为输送利益的灰色地带。更讽刺的是,当家长在群内提出质疑,遭遇的往往是“班主任秒踢人”的粗暴处理,暴露出校方的心虚。

家长群秒踢人:心虚背后的维权路径

面对侵权,学生和家长并非束手无策。维权关键在证据留存与精准投诉:

固证先行:保存学校通知、群聊截图、缴费收据(如有),甚至进行录屏,确保原始证据不丢失。

双线投诉:立即拨打政务服务热线12345,同时向县教育局职成科邮寄挂号信,清晰列明违规事实(时间、地点、具体校规条款),投诉内容越简洁直接,处理效率越高。

升级调解:若投诉被推诿回学校,凭教育局回复向市人社局劳动关系科申请行政调解。虽实习非劳动关系,但违规收费属人社局管辖范畴。

司法亮剑:若调解无效,可起诉“教育行政管理不作为”。法院立案常使学校迅速妥协,因校方需提交实习外包合同及返点流水等敏感材料,面临“自爆”风险。

纸老虎逻辑:规则意识破局

许多家长担忧维权会遭学校“穿小鞋”,如扣发毕业证或施加处分。实则,毕业证颁发与档案管理是两条线。只要学生修满学分、实习考核合格,学校必须发放毕业证。若校方报复,家长可再提起行政诉讼,司法实践对“挟档案令家长”行为极度反感,胜诉率极高。至于争议的520元费用,只要家长主张“无发票、无协议、属强制收费”,法院通常判令学校退还。

这场纠纷中,真正的强势方并非学校,而是掌握规则武器的家长。 部分家长因不了解规则而被校方“纸老虎”姿态震慑。当规则被摊开,学校便无计可施。对已成年的学生而言,亲手拨打12345、书写投诉信,其教育意义远超十节思政课。

教育的使命是点亮人生,而非设卡阻拦。一所将心思用于从学生身上“抠钱”,而非助其远行的学校,早已背离了教育的初心。从成都染房街小学1970年因2.7元学杂费殴打学生的历史伤痕,到今日中专扣档案逼缴费的现实困境,警示我们:根除教育领域的权力滥用,不仅需要个体勇敢维权,更需制度持续亮剑,让每一份学籍档案所承载的未来,都不再被520元“买路钱”绑架。

上一篇:首届“中文路杯”泰国中小学生中文朗诵比赛举行决赛
下一篇:又见丨他是“别人家的孩子” 更是国家的孩子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