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性充裕、估值修复及企业战略扩张需求的共同推动下,2025年港股配售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港股上市公司通过实施配售募资金额接近1700亿港元,远超去年同期,同时也超过了2024年全年。已发布配售预案但还未实施的配售募资金额接近260亿港元。
对于今年以来港股配售的火爆情形,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背后可能有市场环境改善、企业融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驱动。
募资近1700亿港元
在公司股价接连刷新年内纪录之际,药明康德一纸公告引起市场关注。
7月30日,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为加速推进全球布局和产能建设,驱动公司长期发展,公司拟根据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关于给予董事会增发公司A股和/或H股股份一般性授权的议案》项下股东大会对董事会增发股份的授权,新增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
根据发行方案,公司本次配售股数拟定为7380万股H股,配售价格拟定为104.27港元/股,与7月30日收盘价112港元/股相比,折价约6.90%,募资总额约为76.95亿港元。配售募集资金约90%将用于全球布局和产能建设,约10%将用于补充一般运营资金。
港股配售是上市公司向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或出售旧股的一种融资方式。港股配售规则相对灵活,可选择“闪电配售”,最快24小时完成。除了普通配售之外,还有折价配售、“先旧后新”等方式,“先旧后新”模式允许大股东先转让旧股,再增发新股补足,进一步加快资金到位速度。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以配售完成公告日统计,今年以来,223家港股上市公司通过配售合计募资金额达1698.25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19.09%。同时,该金额也超过了2024年全年550.14亿港元的募资金额。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27家港股上市公司通过配售募资金额不低于10亿港元,其中,配售资募集金额最高的企业是比亚迪股份,募资金额达435.09亿港元,占2025年内再融资总规模25.62%;小米集团-W以426亿港元的募资规模位居第二;融创中国以人民币55.89亿元的募资规模位居第三。
按配售预案公告日统计,今年以来,已发布配售预案公告但未实施的公司有67家,计划募资金额达259.69亿港元。其中,药明康德以76.95亿港元的计划募资金额排名居首,商汤、BOSS直聘、金山云等计划募资金额均在10亿港元以上。
多因素驱动
港股历史上的配售高峰通常发生在流动性充裕、估值相对较高时期。
2020年三季度至2021年一季度,恒生指数接连大涨带动港股配售融资金额高涨。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以配售完成公告日统计,2021年266家港股公司配售募资金额达3210.57亿港元。但随着港股行情持续走弱,2022年、2023年、2024年,港股市场配售融资金额接连下降。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港股市场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得到提升,为企业再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中信证券今年4月份的一份研报指出,配售行为更多是企业在市场流动性充裕、估值较高时的主动融资策略。
企业为了满足自身业务扩张、研发投入、债务偿还等需求,也有较强的再融资意愿。从今年配售募资公司所处行业来看,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赛道的港股公司募资金额排名靠前,多数公司将募集资金用于大额研发投入、业务扩张等。业内人士指出,该部分龙头企业大手笔募资,实际上也是为了提前储备现金“子弹”。
中金公司在近期发布的研报中提到,配售上,企业启动再融资的时机与规模不仅取决于自身具体的扩张性需求,还会受到市场环境影响。下半年港股上市后募资规模或延续此前水平,预计下半年新增募资1500亿—2000亿港元。
此外,港交所不断优化上市制度和再融资机制,提高了市场效率和吸引力,也对再融资市场的活跃起到了推动作用。
不过,对于比亚迪股份、小米集团、药明康德等企业的大手笔配售融资,有投资者担忧是否会引起流动性“抽水”?比亚迪股份、小米集团、药明康德发布配售预案后,公司股价短期均出现大跌情形。中信证券认为,若配售资金能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如比亚迪的海外扩张、小米的智能汽车布局),则可能在中长期支撑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