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在国内外各界瞩目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如期而至。
这次会议,不仅有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下半年经济工作部署的定调,更涉及“十五五”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可以说,既锚定当下之需,更擘画长远之局,释放的信息量相当之大。
对于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表现,中央政治局会议通稿用了“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来概括,这一点,在此前不久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中可以得到印证。GDP同比增长5.3%,好于预期;消费、投资、外贸等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等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民生兜底保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中国经济展现了强大活力和韧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说,特别是要看到,中国经济这些新的进展和突破,是在今年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取得的,表明了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和内生动力都在进一步增强。
怎么看,决定了下一步要怎么办。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直接涉及下半年的政策走向,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要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用好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对比起来看,可能会看得更清楚。
4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当时的表述是“经济呈现向好态势”,与三个月前相比,这次“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表述,意味着经过各方面持续努力,中国经济回升势头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同时,在这个基础上,中央也提出了“巩固拓展”的新要求、新期待。
有变,也有不变。
7月30日的会议提到,要“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这个“四稳”的顺序和4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相比,完全一致,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强调要增强灵活性预见性,而接下来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安排正是各界关注的重点。
“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这是对整个下半年经济政策思路的基调,也是首次使用“持续发力+适时加力”的新表述。持续发力,是指已有政策会继续落实;适时加力,则指的是根据新情况,不失时机地加大政策力度,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从而让政策组合拳与时俱进,确保全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具体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会议提出,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理解这一段,关键点在“落实落细”这四个字,不论是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还是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说到底,还是要靠落实到位才能充分释放出政策效应,让经营主体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利好。那么,哪些领域最可能获得来自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呢?会议也划出了几个重点方向——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这四大领域,对应的就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激活国内大市场和内需潜力、惠企纾困稳定就业基本盘、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可能产生的冲击和波动等现实中的难点堵点,体现了经济政策鲜明的问题导向。
除此之外,会议还提到,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这不仅表明了中央对于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坚定决心,也意味着国家致力于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带来的将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破除“内卷”,是当下各界关注的焦点。这次会议提出,深化改革,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这与不久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的重要部署一脉相承,并且强调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凸显改革手段更注重市场化、法治化,而非靠行政命令搞“一刀切”,体现了政策的务实性和针对性。
此外,会议强调,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帮助受冲击较大的外贸企业,强化融资支持,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这意味着,下半年如果出口下行压力加大,宏观政策有望对遇到困难的出口企业给予更多支持,同时,优化出口退税政策,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也将有助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和往年相比,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多了一项内容,就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会议点明,“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要“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进一步指明了未来五年的历史方位与目标任务。
需要清楚认识的是,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同时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现在要做的,就是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总台央视记者 刘颖 吴勇军 丁雅妮 张艺瑾)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