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想吃冰淇淋?“已经做好,快来尝尝!”

转自:微言教育

只因学生一句“老师,想吃冰淇淋了”,深夜快11点,老师发来消息,“同学们现在可以到2010吃冰淇淋”。今天“身边的宝藏老师”专栏,让我们来认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刘毅老师,一起走进冰淇淋背后的故事——

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有一位

“不按套路出牌”的老师刘毅

他不仅与学生打成一片

更用“不教而教”的课堂秘诀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探索中

培养专业性、反思力与责任心

学生有兴趣我们就搭台子

刘毅的实验室常年开放

对学生唯一的要求是拥有“发自内心的探索欲”

有一次

学生“制作冰淇淋”的偶然提议

意外开启了他们

对配方差异的深度探究:

为何不同班级

做出的口味截然不同?

如何通过工艺调整优化口感?

刘毅抓住这份天然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抛开固定流程

“摸着石头过河”

即使实验失败率高达89%

他依然坚持

“失败本身就是思考的契机”

“学生提到想吃冰淇淋

我陪他们做到深夜

想尝试香肠工艺

我就带他们从头摸索”

刘毅的课堂

总是以兴趣为起点

只有亲自踩坑才能理解知识如何落地

“按实验指导书一步步操作

学生的探索能力

只会变成流水线”

刘毅效仿研究生培养机制

抛出题目

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

设计实验方案

砍掉“保姆式”教程后

刘毅的课堂更像微型工厂

学生扮演厂长、品控员、操作员

协作完成生产任务

而刘毅则秉持“少插手”的原则

通过预习报告了解思考轨迹

再针对性点拨盲点

“只有亲自踩坑

才能理解知识如何落地”

在实战式的教学中

他不仅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

更培养学生的

反思能力、责任意识

若某环节出错(如偷吃原料)

直接扣除团队积分

若成品不合格

则全组反思工艺漏洞

通过角色代入链条式责任

他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

体会真实产业逻辑

大学培养的不是学霸,是能发现问题、主动求解的人

“挖”出同学们的潜力后

刘毅也不忘强调

“团队合作”的重要

“教书容易,育人难”

三十年教学生涯

刘毅始终坚守三个信条:

一是用“吃”串联知识

让理论接地气、有温度

二是实验室必须容错

“犯错越多,成长越快”

三是督促学生跨班交流

刘毅曾“强制”班级互享失败案例

A班的鸡肉灭菌疏漏

成为B班的预警教材

C组的设备故障

启发D组优化参数

这种“踩在坑里前进”的模式

既传递知识

更培养合作精神

“大学培养的不是学霸

是能发现问题

主动求解的人”

这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每年都会在期末考试的

最后一道题里“埋彩蛋”——

“吐槽加五分”

“学生的反馈是最好的镜子

能帮我们看到

自己没注意到的盲区”

食品专业的价值最终要落到“老百姓的饭碗里

从教多年

刘毅遇到过一些

因为家庭条件

难以继续攻读的学生

他主动分担学费

安排学生做家教补贴生活

不断鼓励他们

如今

这些学生都已经顺利毕业

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在课堂上

刘毅不断跟同学们强调职业道德

将“食品人”应有的坚守传递下去

在刘毅看来

食品专业的价值

最终要落到“老百姓的饭碗里”

刘毅希望学生明白

学习不是为了“躲进实验室”

而是要让知识服务于生活

守护好大众的“衣食住行”

为刘毅老师点赞!

来源 | 据教育融媒体联盟成员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号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