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日本政府在内阁会议通过危险决议:允许自卫队击落“侵犯日本领空”的无人机,即便该行为不构成传统意义上的“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难”。
日媒首相石破茂
表面看,这是一项“技术性防御新规”,但其背后实则充满政治意味,尤其是对中国的战略暗示愈发明显。这项打破数十年军事禁忌的决策,剑指中国在钓鱼岛空域的正常巡航活动。
媒体相关报道截图
更令人警觉的是,执行该任务的主力:日本航空自卫队南西航空方面队,58%的紧急升空任务针对钓鱼岛方向。日本下达“开火令”,将东亚和平推向悬崖边缘。
无人机成为开火对象
日本此次政策的本质在于有效、明确授权自卫队对“入侵日本领空”的外国无人机,直接采取物理摧毁措施,这和此前政策相比是一次重大调整。
按照以往规定,即便是对非授权侵入的航空器,是否允许采取击落措施,必须参照有无生命危胁和紧急避险等要素,并强调最大限度避免事态升级。
图为无人机
而新规则首次排除这些限制,直接将“领空侵犯”的无人机,列为可击落对象,使自卫队拥有更宽泛的开火自主权。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方面虽然没有直接点名特定国家,但在政策解读及媒体报道中,钓鱼岛方向、多次出现的中国军用无人机活动,成为新规变更的直接背景。
日本军机
由此看出,此次变动是对中国围绕钓鱼岛空域持续巡航的回应,也可以认为是日方,军事防线前移的表现。
数据揭示摩擦升级
2024年以来,东海空域军事活动频率持续上升,根据日本防卫省的官方年度数据,日本航空自卫队当年共实施704次紧急升空任务,其中约58%任务指向钓鱼岛及其周边空域。
南西航空方面队作为日本,应对中方“空中威胁”的主要力量,承担了主要的截获和监控任务。同一时期,中国军用无人机,在东海钓鱼岛方向的出动频率,同比增长187%。
这包括“双尾蝎”“无侦-7”等远程无人侦察和情报平台,通过高空长航时巡航,这些无人机执行战略侦察和数据收集,为中国在东海方向的整体防御,和作战准备提供支持。
面对中方高强度的巡航,日本空自频繁派遣F-15J等主力战机伴飞监视,提高应对效率,但随之而来的机体老化、人员疲劳和维护压力急剧增加。
空中的日本战机
日本国防部评估称,如果现行的高频率拦截继续维持,预计在2030年前,将提前退出现役47架F-15J重型战机。
日本决策背后的多重动因
从技术层面说,日本战机伴飞无人机,成本高不说,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无人机本身可多次反复投入使用,且自身不具备人员伤亡风险。
对日本而言,频繁出动F-15J战斗机执行无人机拦截任务,既加剧了战机的磨损,也显著提高年度维护预算,还削弱了整体作战序列的充足性,以及应急反应能力。
此次日本新规带有浓厚政治象征意味,借助自主国内立法,将钓鱼岛及其空域划入“日本领空”,通过法律化操作,企图巩固对争议岛屿的事实控制和主权宣示。
这种做法与国际法上,中日争议岛屿的归属现实相抵触,也有可能为今后在钓鱼岛空域的军事强硬行为,提供政策依据和舆论支持。
图为钓鱼岛
在这一点上,日本为自卫队赋权击落无人机,不仅是军事技术调整,更是在地区主权博弈中的策略升级。
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与东海空域对抗趋势
日本航空自卫队主力为约200架F-15J,开展高强度升空监视后,不得不面临过早退役和维护负担翻倍。中国方面,则已实现第四代、第五代战机批量化列装,机队规模显著扩大。
而且中国在无人机领域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不仅可以派遣高空长航时大型无人机,执行战略侦察,还可通过协同预警机、电子对抗平台的综合体系,统筹遥感情报等任务。
日本为自卫队赋权击落无人机,是在地区主权博弈中的策略升级
中国无人机依托于陆海空一体化数据链支撑,在东海钓鱼岛以外海域,进行多样化分布式巡航。这些平台可对日方空防,进行压力测试,积累目标识别、作战响应等多种数据。
日方虽不断增加宙斯盾系统、岸基反导导弹、F-35B等现代化装备,但其航空力量面临的消耗态势依然严重。
以往,日本多采取伴飞、监视和电台警告方式,应对中国机群和无人机巡航。新规实施后,一旦在钓鱼岛空域发生击落事件,将极易引发后续的军事响应和不可控升级。
中日现有的防控机制与热线联络,尚不足以消除因误判或决策失衡,带来的局势外溢风险。高强度拦截加剧军事对峙态势,任何擦枪走火事件都是现实可能。
日本战机编队
安全防线边界不断前移,风险隐患增大
中日围绕钓鱼岛空域的力量竞逐,进入无人体系主导的新阶段。日本项目短期内难以改变自身技术劣势,与装备老化现状,长期来看,也很难全面制衡中国体系化空中力量。
一旦日本实施新规,对中国无人机开火,则将很快引发军事对峙升级,随时可能延伸至双方的地面与海上平台。
日本在政策上强化自卫队权力扩张,背后既有本土防务技术,挣脱成本压力、节省资源的考量,也有以案例化推进实际控制的战略路径。
在中方看来,这不仅是对钓鱼岛主权的直接挑战,也是区域安全架构的不确定因素扩散点。东部战区、南部战区等,已部署完整的指挥体系和反击网络,为东海、钓鱼岛等一线区域的安全防控提供支撑。
日本针对自家航空自卫队承受的现实压力,进行政策修订,但背后的战略用意、法律风险和地区安全影响极为复杂。
钓鱼岛空域已然成为新一轮中日力量博弈,和东亚安全动态的关键区块,围绕无人机的拦截与击落权争议,使未来局势走向极具变数和高敏感性,任何单一事件都可能带来局面巨变。
中国战机
信息来源: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年4月11日 关于“日本防卫省:日战机2024年度紧急升空704次,针对中俄次数最多”的报道
中时新闻网2025年7月1日 关于“日允许自卫队击落侵犯领空无人机”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