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见一郎
《愤怒的勇气》 岸见一郎 著 姚逸苇 译 东方出版社
有些人从一出生就从未遇到过挫折,过得一帆风顺;有些人或许会偶尔遇到挫折,但仍能坚定前行;还有些人一生中小麻烦不断,但身体还算健康,未曾受过重病之苦,过得也算安稳。
即使一个人能像这样幸福、平稳地度过一生,也会面临突如其来的困难,阻碍前进的步伐。纵使一个人如锦鲤附体,也终究无法逃避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也可能突然罹患疾病住进医院,或遭遇飞来横祸受伤卧床,也或许会卷入地震、台风、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之中。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时常面临外界的干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能被身边人横加干涉。当你想结婚时,父母可能会站出来表示反对;但当你表示这辈子不打算结婚了,父母也绝不会对这样的选择听之任之。即便是日常一起工作的同事,每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家人,也难免会因为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不同而发生冲突。
而当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成为一种奢望时,当飞来横祸突然打乱人生节奏时,我们只能在绝望中选择放弃了吗?不是的!一个人不可能在一生中事事如愿,一帆风顺。但是当那些糟心的事情、糟心的人阻挡在我们面前,我们又不想就此放弃时,应该怎样做才好呢?
首先,我们需要判断自己的力量是否足以克服这些障碍。人生中总有很多事情是无法回避的。就像一个人无论多么不愿面对死亡,但终究要走向生命的终点一样,生病、衰老、死亡这些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无法改变的。虽然个人无法回避生老病死,但如何看待、如何接受这些自然规律却是我们自己能够控制和左右的。
本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些荒诞不稽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它们呢?
在以往的多部著作中,我曾反复探讨“愤怒”这一命题。后期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教育、育儿、领导力等领域,着重剖析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建立与发展良性社交关系。诚然,情绪性的愤怒或许能在瞬间压制矛盾、解决眼前问题,但简单的训斥并不能从根源上杜绝错误的再次发生。如果一个人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他就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训斥。他们总是期待,如果自己斥责再严厉一些,孩子、下属就一定能改正错误,因而重复地使用训斥这一手段。
有人认为,愤怒与训斥截然不同,虽然愤怒不可取,但训斥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教养,在教育子女、管理下属时不可或缺。然而,被训斥者往往难以保持平静,斥责他人极易导致人际关系疏离。无论是培养孩子、教导学生,还是锻炼下属,采用训斥的方式都会使他们与教育者、管理者在心理上产生隔阂。一旦出现这种心理距离,即便父母、老师、领导的理由再充分、观点再正确,也很难获得对方的认同与接纳。基于上述原因,在本书中,我依然坚持以往的观点:不可以斥责,不可以愤怒。
不过,我所反对的仅仅是日常交往中对他人的训斥与发怒。在当今社会,荒诞无稽、黑白颠倒之事层出不穷,目睹这些怪现状,任谁都难免怒火中烧。我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曾借哲学家对话提出“公愤”这一概念。它与一时情绪性的“私愤”截然不同——“公愤”是人们面对不公正、不合理现象时发出的愤怒,是人的尊严受侵害时激起的正义之火。倘若我们对世间不平之事麻木不仁,丧失感受公愤的能力,那么各种不公将如决堤洪水般泛滥成灾。
社会从来不乏不公与荒谬,我们绝不能对此袖手旁观。那种麻木、冷漠、敢怒不敢言的态度,本质上是对不良现象的纵容与默认。
本书将尝试解答以下几个问题:公愤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愤怒?不发怒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怎样才能胸怀公愤?只有当我们真正愤怒起来,这个世界才会真正发生改变。今天我们的世界正处于必须发生变革的时刻。
(作者为日本哲学家和阿德勒心理学专家)